英皇娱乐_英皇娱乐平台¥国际官网

当前位置 :

从案例看路径 | 杭州市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创新实践②

发布日期:2025-08-25 11: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编者按:今年以来,杭州市锚定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以探路者的奋进姿态,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委科技办坚持“案例即路径”,以小切口牵引大突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破解教科人一体融合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探索“教科人一体改革”路径搭建了“桥梁”。

即日起,「创新杭州」推出《从案例看路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杭州市第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的创新做法与优秀成果,以期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01 西湖区高能级平台 牵引空天智造产业矩阵式发展

实施单位:云栖小镇管委会、西湖区科技局

西湖区以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为牵引,探索形成“特色小镇+科创平台+重点高校+龙头企业+产业链”多元协同机制,开展3D打印卫星全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加速打造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

一是重大任务牵引带动,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以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建设等核心项目为牵引,统筹散点科研力量,打造云栖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通过“AI+3D打印”优化卫星主体结构,实现单颗卫星节约发射成本12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8.5亿元,建成商业航天核心单机部组件研制基地5.3万平方米,落地卫星相关产线15条,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产能。

二是产业人才双向培养,推动科教人融合发展。联合之江实验室、浙大城院共建“空天智造科教融合学院”,建立“企业出题—导师领题—师生解题—学生答题—生产线验题”全链路。目前已集聚国内外院士27人、国家级“海外引才”计划133人、市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产业人才2万人。人才领衔发表顶级期刊论文1207篇,其中Ce11、Nature、Science三大顶刊70篇。

三是专业服务集成优化,构建商业航天生态闭环。与航天五院、智元研究院等合作成立环云栖创新生态圈,依托1个增值化服务中心、4个资源服务平台、7个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进行实体化运营。目前已形成35万平方米的成果转化示范空间,共享1956台科研设备,服务覆盖3000余家生态企业;发布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东方红天选”,上线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产品247种;与浙江时空道宇等40余家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本土产业集群。

02 余杭区打造“双创博士学院” 促进教科人一体贯通

实施单位:余杭区委人才办、余杭区科技局

余杭区以汇聚双创博士、科创导师“两支队伍”,强化政府、实验室、高校、企业和服务机构“五环相扣”为基础,联合良渚实验室共同推进“双创博士学院”建设,建立博士层级新型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8家。

一是大赛引才,创新“赛道+园区”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创新开展良渚实验室创新创业大赛,招引具有双创潜力和热情的博士人才和优秀项目;建设双创导师队伍,重点建设由大学教授、企业家以及商管界、投资界、国际化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的5支重量级导师团队,目前已聘任双创导师近20位,引进企业家导师10余人;设立双创人才培育计划,对标国际先进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推出多元化拔尖课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指导,累计开展双创博士培训班两期,举办产学研交流活动20余场。

二是政府支撑,创新“平台+空间”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定期提供仪器理论、测序技术等培训,加快概念验证实验室、孵化企业科研办公空间建设,链接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资源,提供概念验证、商业评估、二次开发等服务,探索“楼上科研、楼下转化”创新模式。截至目前,公共技术平台累计服务机时数超15万小时,服务社会超200人次。

三是多元协同,创新“基金+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政府侧升级余杭区“海创未来”人才项目管理办法,给予最高6年、最多3000万元的补助支持;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推出“补转投”等科技金融增值服务。市场侧引进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开拓海外市场推荐战略合作伙伴。社会侧与浙大附属医院共享临床资源、开展临床试验项目,加速形成产业簇。目前已依托大赛落地由省级领军人才领衔的生物医药项目4个,兑现研发补助等资金超800万元。

03 校地“双向奔赴”聚力“教科人产金服”六要素融合 打造高能级科创生态圈

实施单位:杭州市富阳区浙工大银湖创新创业研究院、富阳区科技局

富阳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教科人产金服”六大要素融通为核心,与浙工大共建教科人融合中心,打造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一体的高能级科创生态平台。

一是教育培根、人才聚力,构建科创人才“孵化地”。面向富阳“1545”现代产业体系,共建产教融合学院,开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急需专业,实施“双导师制”,选聘70名企业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年均培养输送1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100%,留富率30%,产出20余个实践教学案例及教材。与企业共建10个联合研发中心,根据技术需求定制人才“订单”,已签订5000万元技术开发合同,攻克30余项难题。通过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推行“双融计划”,联动国内外高校,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2名,集聚青年人才500余名。

二是科技赋能、产业协同,贯通成果转化“全链条”。组建成果转化团队,推动科研匹配应用场景,累计技术交易额超1亿元。建设“先进传感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入库项目55项,验证服务40项,落地转化36项,转化率90%。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校友产业园”链条,孵化企业(项目)200余个,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规上企业5家。

三是金融助力、服务优化,打造创新创业“梦想地”。设立5亿元科创基金,推出“成果贷”“人才贷”,为30家企业提供1.2亿元低息贷款,投融资对接会促成5个融资案例。选派10名博士或副教授任“科技副总”,联合申报5项省市级项目,带动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建成6万方科研孵化大楼,开展60余次服务活动,服务企业(项目)380多家。


来源|法规处